智慧手表銷售量將呈爆發性成長。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表示,繼2015年智慧手表產值超越智慧手環後,預估2017年智慧手表的銷售量也將首度超越智慧手環,其銷售量將達六千三百萬只,年成長率高達50%,智慧手環銷售量則預計為五千七百萬只。
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王衍襲分析,全球腕帶式裝置銷售量從2015年的七千一百四十萬只一路成長到2016年九千四百萬只,預計2017年更將提升至一億兩千萬只,其中各領域業者的投入是最重要的關鍵。觀察市占率變動,雖然少數廠商仍主導整體市場銷售市占率,但已經看到新興業者崛起的趨勢。
王衍襲表示,2015年腕帶式裝置前三大廠還占市場60%以上,2016年卻縮減至46%,然而並非三大廠銷售量下滑,而是其他業者加入瓜分市占率所致。如今手機業者、新創公司、ICT業者、鐘表/時尚業者與運動品牌廠商都展開布局,顯示出智慧手表的商機仍有巨大潛力。
王衍襲進一步解釋,「獨立通訊」與「行動支付」兩大功能將是未來智慧手表的產品重點趨勢,不再僅是進行生理資訊測量、運動狀態監測紀錄及接收手機訊息,中高價位的智慧手表將更著重於追求產品材質與外型設計。至於智慧手環的發展趨勢,中低價位仍以運動健康感測的規格與功能為主,並根據感測規格來定價;中高價智慧手環將更趨近於智慧手表,追求規格與各種應用。
與此同時,智慧手表/環市場的加速成長,也為台灣的出口成長及品牌營造帶來新的契機。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研究,台灣作為全球智慧手表/手環代工主要出口國之一,近幾年出貨量呈現穩定成長趨勢。從2016年占全球出貨量39%,預估至2018年將成長至42%,並於2021年逼近全球出貨量一半,達到46%。
王衍襲認為,以台灣品牌角度而言,向下比價已經不是理想的路線,但若轉而向上比高階,其他優勢品牌大廠的阻礙短時間內也難以克服,而台灣本身市場規模太小也是一個阻力。因此,要發展臺灣品牌的最好方法應該是研發整套解決方案。目前隨著智慧手表、智慧手環的銷售量提升,接連帶動台灣品牌廠開始重視品牌,許多台灣代工廠在獲得品牌大廠更多訂單後,陸續開始投資國內外新創,甚至培養自有品牌。
王衍襲舉例,例如針對離島或偏鄉獨居老人、病患,即時偵測摔倒或心律變化等突發事件,遠端監控平台再傳輸訊息給醫院或護理師,做即時諮詢與救援,許多幅員廣闊的國家鄉鎮就是潛力市場。另外,最近很受歡迎的校園兒童手錶或B2B企業健康管理都是值得關注且具發展性的方向。